去年开春我在河南周口农村考察时,亲眼见证了两户芝麻种植户的鲜明对比。老张家的芝麻地绿油油一片,每亩收了130多斤,收购商抢着要;隔壁老王的地里却稀稀拉拉,亩产不到80斤不说,榨油时还发现籽粒发霉。细问才知道,老王图便宜买了来路不明的种子。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们:选对芝麻品种,直接关系到一年的收成。
一、芝麻品种到底有多大差别?
去年农业部公布的实验数据显示,优质品种比普通品种平均增产23.6%。就拿常见的白芝麻来说,传统老品种亩产普遍在60-80斤,而像豫芝11号这样的新品种,在同等条件下能稳定产出110-130斤。更直观地说,每亩增收至少300元。
含油量差距更惊人。普通黑芝麻含油量多在48%-50%之间,而农科院最新培育的中芝23号,实验室检测含油量达到56.3%。别看这8%的差距,榨油厂收购时每高出1个百分点就多给0.5元/斤。算下来,同样100斤芝麻,优质品种能多赚40元。
抗病性差异更值得注意。去年湖北遭遇连续阴雨,普通品种芝麻角斑病发病率达35%,而抗病性强的鄂芝2号发病率仅8%。这种差别意味着,抗病品种每亩能多收50斤左右,还省下30%的农药钱。
二、选品种要抓准三个关键点
土壤墒情直接影响品种选择。在河北沧州这种盐碱地,豫芝抗旱系列明显优于其他品种。去年当地试验田数据显示,豫芝抗旱3号在PH值8.2的土地上,出苗率仍保持85%以上,而普通品种不足60%。这相当于每亩多收2000株苗。
种植目的决定品种方向。想卖给香油作坊的,就要选中芝高油系列;供应糕点厂的则要选粒大色白的冀芝3号。山东菏泽的王大姐去年改种冀芝3号后,收购价每斤多卖0.8元,50亩地多赚了4万多。
生长期长短要看气候条件。东北地区适合种早熟的龙芝1号,生育期仅85天,能避开早霜。而长江流域可以选生育期110天的赣芝8号,充分利用积温提高产量。去年黑龙江双城的李大哥改种龙芝1号后,收割时间提前了12天,正好赶上价格高峰期。
三、这五个品种值得重点关注
中芝23号堪称"油料之王"。这个农科院最新培育的品种,在河南驻马店连续三年测产都超过135公斤/亩。它的最大特点是出油率高,去年南阳的榨油厂给出每斤3.2元的收购价,比其他品种高0.5元。适合土壤肥沃的水浇地。
豫芝11号是旱地种植的首选。2019年通过国审的抗旱品种,在年降雨量400毫米的地区仍能保证亩产90公斤。去年山西吕梁的梯田种植户反馈,连续45天无雨的情况下,豫芝11号株高仍达到1.2米,分枝数比老品种多3-4个。
冀芝3号适合食品加工需求。这个河北省主推品种籽粒雪白饱满,千粒重达3.2克,比普通品种重15%。山东德州的面点厂特别青睐这个品种,做成芝麻饼时出成率提高8%,去年订单价达到每斤4.5元。
抗病性强的鄂芝2号在潮湿地区优势明显。去年梅雨季节,湖北荆门的对比试验显示,普通品种芝麻角斑病导致减产40%,鄂芝2号仅减产5%。这个品种叶片蜡质层厚,能有效阻挡病菌侵入。
早熟品种龙芝1号在东北表现抢眼。生育期比传统品种缩短12天,适合北纬45度以上地区种植。去年黑龙江绥化的种植户在9月10日前完成收获,避开了9月15日的早霜,保住了20%的产量。
去年秋天,安徽阜阳的赵大哥跟我算过一笔账:他种的50亩中芝23号,虽然种子多花了3000元,但最后多收了4000斤芝麻,还多买了2块钱一斤,净增收超过8万元。这告诉我们,选芝麻品种不能只看眼前投入,更要算长远收益。具体选哪个品种,得看自家地的情况和市场需求。但记住三个原则:好地选高产品种,旱地选抗旱品种,潮湿地区必选抗病品种。把这三个原则吃透了,保管你种的芝麻又好卖又赚钱。
#春耕备货暖心计划#
